翻开盛泽的历史,看到的几乎只有两个字丝绸,假如把盛泽的历史比作一条河,那样这条长河里流淌的便是丝绸文化,可以这么说吧,盛泽的历史,就是一部丝绸进步史。盛泽的先辈过去创造了日出万匹,衣被天下的辉煌,使盛泽这个偏僻的乡间小镇挤身于中国的四大绸都...
1962年,新生丝织厂生产的漂亮绸在全国评比中获得第1名,此后,盛泽丝绸屡屡获奖,深受国内外同行的喜爱。
1983年,在杭州举办的全国丝绸实物评比中,新生、新华、新联、新民四家丝织厂和吴江印染厂生产的四只真丝绸商品同时获得第1名,惊动了全国丝绸界,《浙江日报》为此连发了三篇社论备加赞誉,在未来的国家水平奖评比中,盛泽的丝绸商品又先后获得了三个金质奖、四个银质奖,盛泽丝绸誉满全球。目前,盛泽丝绸的品种已从传统的桑丝绸进步到桑丝、交织、人丝、合纤四大类数百个名种,商品的70%左右通过各种途径销往国际市场,盛泽镇已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乡镇,真丝绸的出口量已占到全国的1/6,成为国内主要的丝绸出口基地。 丝绸贸易在盛泽的进步史上过去留下辉煌的一页,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一度沉寂,昔日的庄面也因丧失了专业市场的功能而解体。改革开放将来,市场经济日趋活跃,于是东方丝绸市场应运而生,十五年来,市场不断地发育、壮大,进步成为集专业性、综合性、技术性、开放性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丝绸贸易中心。现在市场内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家丝绸商行,年买卖额超越130亿元,名列全国十大专业市场。再环顾全镇各主要街区,到处是丝绸商行林立,丝绸商品琳琅满目,难怪大家说整个镇区就是一个大市场,真可谓是万商云集,万绸来朝,车水马龙,蜂攒蚁集,再现了水乡成一市,罗绮走中原的兴盛景象。盛泽已经成为国内丝绸商品的一个主要集散地。 丝绸业的飞速进步,凝聚了几代人毕生的心血。这里面有殚精竭虑、苦心经营的企业家、有潜心研究、屡克技术难关的科技职员、有不辞辛劳、日夜奔波在机台旁的普通工人。特别让人自豪的是五十年代末丝织厂走出了一群荣获全国劳模、操作能手称号的丝织女工,从洪金凤、钱福珠、鲁桦、吴凤英到金顺珠,代代相传。 丝绸业的再度辉煌,带动了盛泽经济的兴盛。盛泽镇区的面积已从建国初的2平方公里,扩展到16平方公里,镇区道路已形成了一环、一纵、二横的大框架。全长14.8公里的环镇路宽阔平坦,环路的两侧便是盛泽经济开发区,区内100多家丝绸厂织机轰鸣,展示了机声十里的壮观景象。呈十字交叉的舜湖路、舜新路繁华商业区内,各式商店鳞次栉比,遍布全镇的16家宾馆灯火辉煌,宾客盈门。
400余辆出租车、近千辆私家轿车和运输丝绸的大货车、小三轮与潮水般的自行车流穿梭往来,把马路挤得满满当当;13路公交车把全镇的每个社区和行政村串连在了一块。坐落于市场西侧的货运中心内,31条货运专线通向全国几十个省、市,把各地客商的丝绸物品飞速、安全地运达目的地。 盛泽这个充满了活力的绸都,正用我们的营业额描绘着中国丝绸业明天的灿烂辉煌。